近日,“固态电池真的要来了吗?”登上抖音热榜,位列第一!
近几年,固态电池一直是新能源领域备受瞩目的前沿技术,凭借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和高循环寿命等显著优势,被视为下一代电池技术的核心方向,并加速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
电池企业与整车企业齐发力
在固态电池制备领域,我国汇聚了一批全球顶尖的企业。宁德时代作为全球动力电池的领军企业,凭借其强大的研发实力和先进的生产工艺,在固态电池的研发上取得了多项突破,其研发团队不断探索新的材料体系和电池结构,致力于提高固态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安全性。比亚迪作为新能源汽车和电池领域的双料巨头,拥有自主研发的刀片电池技术,在固态电池的研发上也积极布局,通过整合内部资源,加速固态电池的产业化进程。国轩高科、亿纬锂能、长虹能源、蜂巢能源、欣旺达等企业也各展所长,在固态电池的研发和生产上不断投入,形成了百花齐放的良好局面。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长安、上汽等整车企业积极与电池企业合作,共同开展固态电池的装车测试和应用推广。通过大规模的量产应用,固态电池能够快速实现技术迭代和成本降低,形成“量产-迭代-降本”的正向循环。据粉体大数据研究《中国固态电池产业发展研究报告(2025)》,到2030年,中国有望凭借其完整的产业链、庞大的市场需求和持续的技术创新,占据全球固态电池市场60%以上的份额,成为固态电池技术与产业的双料领先国家。
在低空经济领域,固态电池也已实现批量交付,今年上半年合源锂创正式向客户批量交付了高性能无人机固态电池,据悉,该系列电芯产品具备320-600Wh/kg能量密度,20-100Ah定制化容量,搭载原位固化、界面调控等多种安全性技术,可通过12项极限安全测试,此外,在无人机实际场景的测试中,高倍率放电工况下,电池整体温升低,极大提升了无人机飞行安全及续航能力。
在储能领域,半固态电池产品已成功实现应用,2024年6月,220千伏浙江龙泉半固态储能电站项目成功送电,浙江龙泉储能电站示范项目顺利并网;2024年11月,据山东卫视报道,在淄博高新供电中心,半固态锂电储能柜投入使用,它像一个大型“充电宝”,用电低谷时储能、高峰时放电,用于平衡电网供需。
固态电池装车要来了!
9月24日,安徽大学朱凌云教授在中国粉体网举办的第七届高比能固态电池材料技术大会上表示:“据我所知,目前国内许多电池厂20Ah~60Ah的全固态电池样品已经下线,200MW左右的中试线也有很多企业在投资,目前,短期内固态电池能够生产的如国轩高科,已有部分全固态电池实现装车,今年目标大概要装车100辆。”
今年2月份,长安汽车正式发布“金钟罩”全固态电池,具备400Wh/kg能量密度,满电续航超1500公里。在固态电池方面,长安汽车表示,公司正全力投入相关研发,预计2026年实现固态电池装车验证,2027年推进全固态电池逐步量产,能量密度达400Wh/kg。
近日,赣锋锂业表示,在动力电池领域持续开发,固态电池已在部分车型试装车及量产,并应用于知名无人机及eVTOL企业。公司正加速在新能源汽车、消费电子等领域的产业化进程。
上汽集团新一代固态电池搭载全新MG4已开启预售,官方指导价为10.28万元,限时补贴价仅为9.98万元;2027年,上汽首款全固态电池“光启电池”将落地。
广汽集团在2024年曾透露,其研发的30Ah全固态动力电池能量密度达400Wh/kg,可实现整车续航里程超1000km;其计划于2026年实现全固态电池量产搭载,将率先应用于旗下的昊铂车型。
吉利汽车透露,其自研的全固态电池能量密度达400Wh/kg,并已完成20Ah电芯制备。
此外,海外车企方面,丰田、本田、日产、大众、宝马等车企,也在积极推进其全固态电池技术的研发攻关。今年年初,一辆搭载了固态电池的奔驰EQS原型车已经开始进行道路测试;今年上半年,宝马正式启动首批搭载全固态电池的电动汽车道路测试,测试车型为i7;2025年3月,日产横滨工厂固态电池中试线开始运营,计划2026年进行车辆测试,2028年在新款EV车型中搭载应用。
固态电池企业以及车企越来越频繁地动作正推动技术产业化进入爆发前夜,加快固态电池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落地。随着量产成本逐步下探,固态电池有望在2025年后成为高端新能源车型标配,并加速向中低端市场渗透,彻底重塑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格局。
信息来源:
粉体大数据研究:《中国固态电池产业发展研究报告(2025)》
中国粉体网、网络公开信息等
注:图片非商业用途,存在侵权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