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讨论分析: 由于端盖的轴颈部位产生的铸造缺陷,给产品的安装和使用带来了严重的问题。我们针对端盖的缺陷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编制合理的修复工艺方案。 2.1可焊性分析: 根据端盖的材质,其化学成分和机械性能。由于端盖体积大,轴颈上缺陷较多,补焊后其熔敷金属应与母材应具有同等性能。因此,端盖在补焊过程中必须采取焊前预热,焊后消除焊接残余应力等方面的措施。 2.2 焊接材料的选择: 铸钢件补焊区及热影响区的组织及性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焊接材料。为了保证焊缝的力学性能与母材的性能相匹配,焊缝熔敷金属的强度求与母材的强度基本上等强,但为了防止焊缝有较大的热裂倾向,焊缝含碳量应比母材稍低一些。因此采用手工电弧焊工艺方法,焊接材料选用φ4mm,E5015的碱性焊条。 2.4焊接工艺参数的确定: 对于手工电弧焊来说,焊接工艺参数主要为焊接电流、焊接电压、焊接速度的确定。 3 补焊工艺方案: 3.1焊前准备: 3.1.1焊前用角向磨光机将所有缺陷清除,补焊区应修磨平整,并彻底清除坡口及其周围20~50㎜以内的油水,锈等杂质。应露出金属光泽。 3.1.2对于裂纹类缺陷,为防止理裂扩展,可在裂纹两端钻直径为Φ6mm~Φ8mm的止裂孔后再开坡口,坡口形式为U形。 3.1.3补焊区进行局部预热,预热温度为250℃,预热范围为补焊区300㎜左右。 3.1.4禁止在空气对流的场所进行补焊。 4 .补焊: 4.1补焊应由有经验的持证焊工进行操作。尽可能在水平位置施焊。为了防止未焊透及弧坑裂纹产生,补焊应连续进行,不得不中断时,应采取保温措施。 4.2焊接电流平焊时140~170A,立焊及仰焊时130~160A; 4.3焊接电源为直流电焊机,极性为反接; 4.4补焊时,焊条不应摆动过大,缺陷较大时应分段、交错焊接,采用短弧、窄焊道多层焊。焊接时各层的每道焊缝后应用小手锤或风铲进行锤击以减少焊接应力; 4.5补焊过程中若发现裂纹及缺陷,应彻底清除后方可继续补焊; 4.6同一部位的补焊次数不得多于三次,超过上述规定,须经有关部门认可进行补焊。 4.7焊后将焊缝打磨平整。 5.焊后热处理及检验: 由于端盖体积大,用整体热处理进行清除应力,难度非常大,因此将补焊区加热至500~550℃左右,用石棉布将整个补焊区包住,缓慢冷却到室温。 焊后对焊缝进行宏观检查,不得有裂纹、未焊透、未熔合等焊接缺陷,否则应返修,直至合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