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晏成林教授:学术领航者,智慧之光照亮科研之路


晏成林,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重大领军人才项目入选者,英国皇家化学学会会士,现任常州大学副校长,曾任苏州大学能源学院院长、苏州大学张家港工业技术研究院院长、德国莱布尼茨固态和材料研究所课题组长/博士生导师等。晏成林教授是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家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晏成林教授任全国石油和化工高比能电池核心关键材料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新能源汽车”专项评审专家,国家电化学储能技术工程研究中心项目验收组专家,中国化学会首届能源化学学术会议等多个国际/国内能源领域大会主席,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评估专家,江苏省锂电池材料产业创新联盟理事长,江苏省军民融合锂电池系统集成中心主任,江苏省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主要专注于大容量、高功率、长寿命和耐低温固态锂电池产品的研发与实际产业应用。研究成果荣获2022年度江苏省行业领域十大科技进展、碳达峰碳中和科创联合体十大科技进展。


教育及经历


晏成林教授于2008年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获博士学位;

2008-2009年在加拿大国立材料研究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2009-2011年以洪堡学者身份在德国马普微结构物理研究所从事新型功能材料的科研工作;

2011-2014年在德国莱布尼茨固态材料研究所任独立课题组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2014年回苏州大学任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2018年担任苏州大学新能源学院的创始院长;

2023年担任常州大学副校长。


课题组介绍及研究方向


新能源是应对能源危机和气候变化的重要途径,也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晏成林教授课题组长期从事新能源领域的研究开发工作,针对电化学能量转换与存储技术中的储能材料结构-性能的构效关系,开展了纳米电极材料的组成、表面/界面性质等对其储能(高性能锂/钠/钾离子电池、燃料电池、金属空气电池等)、电催化(氮还原、硝酸根还原、二氧化碳还原等)性能影响规律的相关研究,注重利用各种原位表征平台,对储能材料在工况下的关键结构演化信息进行微纳和原子尺度的探究,并有针对性的提出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方法措施。课题组的研究方向涵盖了新能源领域的多个重要方面,既有基础理论探索,又有工程技术应用,旨在为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和低碳转型做出贡献。


据晏成林教授介绍,电化学储能材料与器件是新能源领域的重要支撑技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市场潜力。在国外研究阶段,晏成林教授一直从事新型功能材料的科研工作。回国后,正值中国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持续发展能源之际,而且电化学储能材料与晏成林教授在国外的研究方向非常符合,因此晏成林教授学有所用、抓住机遇,开始更深入从事电化学储能材料与器件领域研究,多年来专注于大容量、高功率、长寿命和耐低温锂电池产品的研发与实际产业的应用。随着近年来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迅猛,带动了对锂电池的旺盛需求,对锂电池也有了更高的要求,锂电池成为我国大力践行绿色环保理念的关键一环。晏成林教授坚信,该领域的深度研究与突破将对未来能源结构调整以及智能电网建设产生极其重要的战略影响。


研究成果


晏成林教授及课题组主要专注于大容量、高功率、长寿命和耐低温固态锂电池产品的研发与实际产业应用,共发表SCI论文近300篇,其中Nature Catalysis、Advanced Materials、Nature Communications等高质量论文超过100篇。2篇入选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18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论文被引用16000余次,H-index为70。多项研究工作被Science、Nature Review Materials、Nature Nanotechnology.、Science daily、Chemistry world等国际顶尖刊物和著名学术媒体作为亮点报道或评述。部分研究成果如下:


1、人造SEI动态补锂实现高稳定性富锂锰基锂金属电池


该成果以“ Dynamically lithium-compensated polymer artificial SEI to assist highly stable lithium-rich manganese-based anode-free lithium metal batteries”为题发表在《Rare Metals》上。通过在铜箔表面电化学聚合了一层人工界面层,有效地提升了富锂锰基无负极锂金属电池的循环稳定性。


2、九氟添加剂,只需0.5%wt添加量,大幅提升高压(5V级)金属锂电池稳定性


该成果以“Nonafluorobutane-1-Sulfonic Acid induced Local High Concentration Additive Interface for Robust SEI Formation of High-Voltage (5 V-Class) Lithium Metal Batteries”为题发表在《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上。通过引入一种九氟丁烷-1-磺酸(NFSA)添加剂,以帮助形成更稳定和更坚固的SEI,从而保护阳极和阴极,实现锂金属阳极和高压阴极的稳定运行。


3、通过共价有机聚合物排除界面水的干扰实现极度可逆的锌负极


该成果以“Excluding the Trouble from Interfacial Water by Covalent Organic Polymer to Realize Extremely Reversible Zn Anode”为题发表在《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上。设计了具有N,N’-双(亚水杨基)乙二胺结构的共价有机聚合物(COP)层,其与Zn2+的强配位能力增强了溶剂化Zn2+的去溶剂化动力学,这有利于去除界面水,从而减轻与水有关的副反应,推动锌金属电池的实际应用。


4、极低温超快离子传输,锂-阴离子纳米聚集体消除Li+-偶极相互作用


该成果以“Achieving Rapid Ultralow-Temperature Ion Transfer via Constructing Lithium-Anion Nanometric Aggregates to Eliminate Li+-Dipole Interactions”为题发表在《Nano Letters》上。通过在低浓度电解质中设计Li+-阴离子纳米聚集体,消除了Li+-偶极相互作用,以加速离子在电解质和电极界面的迁移速率。


5、全液相反应机制实现低温锂硫电池


该成果以“All-Liquid-Phase Reaction Mechanism Enabling Cryogenic Li-S Batteries”为题发表在《ACS Nano》上。提出了一种在低温锂硫电池中的全液相反应机制,其中所有放电中间体都溶解在硫醚基电解质中,以显着提高低温下Li-S电池的反应动力学。


参考来源:

Electron人物专访|苏州大学-晏成林教授.Electron 未来材料电子行为

每日一师(56)苏州大学 晏成林 教授.能源学人


注:图片非商业用途,存在侵权告知删除!

2024-07-15

1593 浏览

相关推荐
更多>
解决正极与固态电解质固固界面难题!当升科技行业领先

固态电池

正极材料 固态电解质 锂电池 双相复合固态锂电正极材料
国家级联合实验室揭牌!涉及固态电池研发!

固态电池

超级快充锂电池新能源烯碳动力电池
特斯拉之后,锂业龙头再获宁德时代三年长单

雅化集团

宁德时代碳酸锂氢氧化锂锂电池
行业洗牌进行时:锂电项目延期的背后...

锂电池

正极材料 负极材料 电解液 隔膜